汽车在线 > 资讯> 厂商资讯 > 正文

在坚守与变革中砥砺前行 ——写在东风公司建设49周年之际

2018/9/28 9:30:41来源: 汽车在线
联系我们

今天,东风公司49岁了。

汽车在线讯:49年前,偏远的鄂西北深山,一根扁担、一盏马灯、一个透风的芦席棚,历经“三下两上”的起伏,二汽(东风公司的前身)在风雨飘摇中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
这个如今被称为“车城”的地方,曾是一片荒凉。直至一辆辆军车上了路,她的身影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。从因军而建到1978年实现军转民,从1992年试点公司化改革到2003年开启全球战略……49年,她将时间交给了自立自强的初心、永不停息的改革,锻造了既敢想又敢闯、既务实又创新、既包容又开放的东风。

风雨兼程半世纪,革故鼎新四十载。眼下,进入新的改革期,怀抱着工业强国梦、汽车强国梦、产业报国梦的东风,将继续以锐意革新的魄力,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,向着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再次进发。

潮起鄂西北:从荒寂山沟到现代车城

二汽的历史,要追溯到1952年。

“中国这么大,光一个一汽是不够的,要建设第二汽车厂”。1952年底,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后,毛泽东主席做出建设二汽的指示。

1965年,二汽被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,项目才正式开始建设。当时的中国,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困难,与苏联的关系全面恶化,国际形势也非常严峻。

“党中央迫于形势,决定备战。设想局面如当年抗日战争时,中国半壁半山沦陷,为应付最坏局面,须进行大小三线建设。当时我国有实力的汽车工厂只有5个,全都在沿边沿海地区。”东风老专家支德瑜回忆当年二汽诞生的背景。

于是,出于战备考虑,在中央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的六字方针的指导下,二汽的选址定在了大巴山山沟里的百人小镇十堰。

 

1969年9月28日,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施工建设在十堰正式拉开序幕,开启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征程

1969年,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怀抱着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,撇家舍业,千里迢迢,汇集到鄂西北荒僻沉寂的群山腹地,开启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征程。

当时的十堰在地图上都找不到,物资匮乏、交通闭塞,建设条件极为艰苦。东风创业者们靠着人拉肩扛,架桥铺路,引水送电,在山沟里顶风冒雨进行汽车研发和生产,谱写了一首首创业者之歌。

“这里点油灯,睡硬板床,吃包米饭,我并不觉得苦,反而觉得好像回到抗战初期一样,对这种简陋的生活条件有一种亲切感”。二汽的第一任厂长饶斌在给爱人张矛的信中这样写道。

 

二汽职工在芦席棚内试装汽车,艰苦创业、勇于奉献的马灯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伟大创造和精神写照

二汽是我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、建设的大型综合汽车制造厂,成立之初,一切都得摸索前行。“迫于形势,二汽必须走自力更生道路,自己设计,自己装备。”饶斌说。

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状况,饶斌当时提出了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,由国内汽车厂家和设备厂分别“包建”的方案。同时,为了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,缩小差距,对设计工作提出“聚宝”的要求,大量采用“四新”,即新技术、新设备、新材料、新工艺。

通过“包建”与“聚宝”,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,缩短了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。

 

1975年6月,二汽人自主开发的第一个基本车型—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建成投产

1975年7月,克服重重艰难,经过8年的研发、生产与改进的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——两吨半越野车EQ240胜利建成投产。这款车在日后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,因为没有出现过一起因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,被战士誉为“功臣车”、“英雄车”。

从芦席棚造出第一台EQ240,到顺利完成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任务,二汽实现了产能的飞跃。从此,二汽从深山走出,逐渐成长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又一支柱企业,开辟了为国造军车的奋进篇章。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 →”键翻页

本文相关推荐

更多二手车>>二手车推荐
    暂无数据!

最新二手车信息

    暂无数据!